卧龙吟主群:736384208
卧龙吟II群:476385687
卧龙吟霸业区官方1群
《卧龙吟》一款经典战争策略型游戏,将带你回到群雄并起的三国时期,感受最纯粹的三国历史。游戏不肝不氪,所有武将随进度获得,15分钟打卡下线,轻松休闲生存无压。一骑当千的历史名将,彼此克制的各系兵种,一切等主公来排兵布阵,平定天下!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卧龙吟 > 游戏杂谈
文章正文
论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策略篇一
2012-12-25

  边疆政策是一个政权大政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予以高度重视。一般来讲,国富民强的时候,边疆政策往往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如秦汉、隋唐、元、清朝早期;国力衰弱的时候,则表现出明显的消极保守特征,如东晋、南朝、两宋、晚清。曹魏边疆政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不属于开拓型,也不属于消极保守类型,而是一方面积极经略,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求静求稳的倾向。这在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策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求静求稳方针通常被视为消极保守而易于遭到否定。一味的求静求稳,往往导致边疆动乱、分裂乃至政权的灭亡,北宋即是一个典型例证。但曹魏边疆政策中的求静求稳倾向有其独特的一面,它并不是消极地求静求稳,息事宁人,而是以积极发展自身实力为前提,以最终完成统一、巩固边疆统治为目标,内中蕴涵了开拓进取的积极因素。它是曹魏统治者根据自身实力、紧密结合形势作出的英明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关于曹魏边疆政策的论述虽不少见,但对其独特性的一面却未予充分的注意。本文探讨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策略中求静求稳倾向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和历史意义,旨在加深对曹魏边疆政策独特性的认识,推动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

  赤壁之战曹军失败后,曹魏政权对战略战术作了重大调整,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北方边疆地区的统一问题上。当时的东北、北部、西北边疆各地因东汉统治的土崩瓦解,处于混乱状态,有些甚至公开割据称王。曹魏要统一北方边疆地区,面临重重阻力,任务非常艰巨。

  统一北方边疆地区,是曹魏完成统一大业的第一步,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曹魏投入了大量精力,制定了积极而又谨慎的方针策略,一方面大力扫平各种反叛力量,另一方面又妥善安抚各种归顺势力,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征”与“抚”的辨证关系。从总体上看,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策略,无论从具体措施,还是从宗旨与原则,都表现出明显的求静求稳倾向。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东北边疆公孙氏静观时变、先抚后剿方针;第二,对北部边疆匈奴、鲜卑各族的绥抚与分化政策;第三,对西域的羁縻怀柔政策。

  一、对东北边疆公孙氏静观时变、先抚后剿方针

  公孙氏是曹魏统一东北边疆最强大的阻力,曹氏父子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后才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处理公孙氏的问题上,集中体现了曹魏统治者求静求稳的基本思路。

  公孙氏虽然父子相继,割据一方,却长期接受曹魏政权的封号,保持着形式上的臣属关系。同时,公孙氏在辽东“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卫臻传》。)实力强大,统治稳固,而曹魏由于各种原因,财政紧张,“百姓疲劳”。(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卫臻传》。)这种实力的对比,决定了消灭公孙氏割据势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慎之又慎。

  通过全面权衡,曹魏政权采取了维持现状,静观时变,先抚后剿的策略。《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载,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大破蹋顿,残余势力逃奔公孙康,部下劝曹操乘机征讨公孙氏,曹操否决了这个建议。终曹操、曹丕之世,曹魏都没有对公孙氏采取军事行动,并且继续给予公孙氏种种封号。建安十二年(207年),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拜左将军;黄初元年(220年),拜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追赐公孙康为大司马。(注:《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度传》。)

  魏明帝即位后,思想上有些浮躁,在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对公孙氏有过一次冒失的军事行动。《三国志》卷十四《魏书·蒋济传》注引司马彪《战略》曰:“太和六年(232年),明帝遣平州刺史田豫乘海渡,幽州刺史王雄陆道,并攻辽东。”谋臣蒋济结合形势,进行谏阻说:

  “凡非相吞之国,不侵叛之臣,不宜轻伐。伐之而不制,是驱使为贼。……今海表之地,累世委质,岁选考计,不乏职贡。……倘不如意,是为结怨失信也。”

  蒋济的谏阻实际是维护曹操以来曹魏政权对公孙氏的基本方针。然而他的建议没被采纳。结果是田豫等“无成而返”。这表明对公孙氏采取维持现状、静观时变的策略是明智乃至必要的。田豫等出征失败的教训,使错误很快得到纠正。《三国志》卷二《魏书·明帝纪》载,青龙元年(233年),即田豫无功而返的第二年,“公孙渊斩送孙权所遣使张弥、许晏首”,明帝“以渊为大司马,乐浪公”,对公孙氏进行抚慰。此后,明帝虽然于青龙年间(233年至236年)暗中积极筹划征讨辽东,却一直按兵不动,静观时变。

  景初元年(237年),孙权遣使到高句丽,欲联合袭击辽东(注:《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辽东有被孙权所逼夺的危机。而且不久公孙渊即公开反叛,自立为王。形势变化,彻底解决公孙氏割据势力的时机终于成熟了。这时,明帝才命毋丘俭、司马懿等大将先后两次出兵攻讨公孙氏,平定这股存在了多年的割据势力。

  历史证明,曹魏对公孙氏采取静观时变、先抚后剿的策略是英明之举。正是由于多年来对公孙氏采取了静观时变、先抚后剿、求静求稳方针,使曹魏政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来积蓄自身实力,赢得了胜利。下面的史实充分印证了求静求稳、增强自身实力对最终平定公孙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公孙渊公开反叛后,明帝首先是命毋丘俭率军征讨,但不利而返。失利的根本原因,是这次出征仅发幽州一州诸军,(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毋丘俭传》载,青龙年间(233年至236年),明帝“以俭有干策,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并令其“率幽州诸军至襄平,屯辽隘”,为征讨公孙渊作准备。《三国志》卷三《明帝纪》载,景元元年(237年),孙权谋袭辽东的时候,明帝“遣幽州刺史毋丘俭率诸军及鲜卑、乌丸屯辽东南界”,应付紧急情况。公孙渊公开反叛后,明帝马上命毋丘俭前往讨伐。可见这次出征仅为毋丘俭所率幽州诸军。)实力不够。当时朝臣卫臻就指出了毋丘俭,“偏军长驱”(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卫臻传》。)的不足。所以第二年再次征讨公孙渊时,充分吸取了这个教训,加大兵力,发兵四万人,命当时最有威望的太尉司马懿为统帅,可谓全力以赴。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积累,猝然供应四万兵力四千里征伐的役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说明,曹魏平定公孙渊,是建立在强大的国力基础上的。而强大的国力应归功于多年的积累,归功于在边疆问题上求静求稳的一贯方针。

乐趣网 卧龙吟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wly/

乐趣网 H5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卧龙吟


上一篇:三国人物丢手机之后  
下一篇:论曹魏统一北方边疆地区的策略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