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写过一首诗<薤露行>,形容他所批判的对象为「沐猴而冠带,知(智)小而谋强(强)」。讲白一点就是,像猴子一般却硬充人样,脑子少根筋还妄想干大事。(沐猴就是猕猴)。
曹操所骂的,就是何进。何进是什幺人?为何被骂得这幺惨?何进差劲在哪里?曹操自己又好在哪里?
走漏风声,大事必败
且看当时情势。时为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昏庸的汉灵帝病殁,十四岁的皇子刘辩继位,由母亲何太后临朝,担任大将军的舅舅(何太后的弟弟)何进掌政。
何进上台,首先要对付的是长期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
当时袁绍颇受何进重用,他建议何进斩草除根,除掉所有的宦官,一了百了。
可是这个计划得不到太后的支持,何进的个性优柔寡断,不敢执行。袁绍见他犹豫不决,又出一个点子,劝何进召外兵入京,给太后施压,让她答应。
何进一听,这主意不坏。担任主簿的陈琳听了急忙劝阻。
陈琳说:「将军既具威望,又掌握兵权,只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必可顺天应人,完成大事。如今却弃权柄不用,寻求外援,届时大军群集,强者为王,不但功业难成,反而大乱。」
陈琳的劝说,何进听不进去。担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听说这件事后,摇头叹息,私下大发议论说:「宦官古今都有,只要皇帝不宠信他们,哪会像今天这样?既要惩治他们,便应除去元凶,而这种事只需一名狱卒便办得到,何必大动干戈,从外地纷纷召来大军呢?想一网打尽,一定走漏风声。大事必败啊!」
综合陈琳和曹操的分析,行动方案有三个前提:
1.宜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不可拖延。
2.宜秘密进行:召来外兵,只会打草惊蛇。
3.宜针对目标:只要除去首恶,缩小打击面,不必把所有宦官列为诛杀对象。
曹操主张的,不是鸣金击鼓、冲锋陷阵式的两军对垒,而是派刺客杀掉为首的太监,让宦官集团群龙无首,剩下来的喽啰就好对付了。这种行动类似于宫廷政变,作战空间狭小,作战时间紧迫,成败一瞬间,因此必须保密、迅速。
相应于以上三项基本准则,反过来说,这次行动不宜喧喧嚷嚷,行动曝光;不宜左顾右盼,前瞻顾后;不宜一网打尽,扩大目标。尤其不宜的是引入外力。
引狼入室,尾大不掉
引进外力,无异于引狼入室,后患无穷。即使除去宦官,但是去了可怕的宦官,引进更可怕的军阀,例如董卓,将会带给国家更大的灾难。
在曹操、陈琳的研判里,何进和袁绍从一开始的战略设定便错误了。袁绍不该想出引进外力这馊主意,而何进不该答应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