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吟主群:736384208
卧龙吟II群:476385687
卧龙吟霸业区官方1群
《卧龙吟》一款经典战争策略型游戏,将带你回到群雄并起的三国时期,感受最纯粹的三国历史。游戏不肝不氪,所有武将随进度获得,15分钟打卡下线,轻松休闲生存无压。一骑当千的历史名将,彼此克制的各系兵种,一切等主公来排兵布阵,平定天下!
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卧龙吟 > 游戏杂谈
文章正文
谯周倡言劝降——是卖国还是顺流
2013-07-22

  魏军兵临城下,一场去留问题在朝廷之上争得沸沸扬扬。

  邓艾兵临城下,成都一片惶恐。后主升堂,着急群臣,为朝野去留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
  所谓朝野去留,是要投降东吴还是迁都南中?
  所谓声势浩大,是因为满朝文武,无论官职巨细,都被唤来参与讨论。

  此时是公元263年,距离刘备白帝托孤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在这40年里,诸葛亮不但没有取而代之,反而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内则励精图治,强兵秣马,指导刘禅,以求刘禅能安国兴邦;外则北伐中原,七出祁山,以了故主之遗愿。

  但随着五丈原诸葛亮的陨落,蒋琬费祎轮流唱罢登场,姜维军权在握,黄皓宦官乱政,此时的蜀汉跟诸葛亮时代相比,已经是苟延残喘,脆弱不堪,政治昏暗,国将不国。

  所以,当邓艾大军到来的之前,刘禅组织文武,并不是问诸位是战是降,而是很直接地讨论往哪里跑!刘禅这么做的原因众所周知,主战派以姜维为主,大多在外,而姜维困守剑阁,无法回朝。朝中势力经过黄皓多年的排除异己的精心杰作,大多数都是一群阿谀奉承,拍须溜马的小人庸臣。邓艾都在家门口了,这群庸臣都在打着算盘要为自己小命留后路,哪里还想到要负隅顽抗到底呢。

  而这场讨论最终结果,并不是由刘禅一开始主导的投降东吴还是迁居南中,而是很戏剧性地变成了向曹魏称臣。我们不禁要问,一开始刘禅不是不想投降曹魏吗?为什么舌战之后反而是这个结果?

  要想究其深幽,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谯周!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忠肝义胆,忧国忧民,才华卓越。《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出自于他门下,当时在朝中的职位官至光禄大夫。不过谯周的官职变化也充满戏剧性。谯周学富五车,博古通今,是个大名鼎鼎的儒学家,史学家。他被诸葛亮赏识,从劝学从事做起,一直到为刘禅的儿子刘璿府做家令。可以说是当时太子的心腹和导师,可谓是官场得意。而他的平步青云,不仅仅是因为他才学卓越,而且跟当时诸葛亮当时执行的官吏制度有关,后面将有提及。
 
  但是,谯周这个人,自小出身贫寒,以读书为了,废寝忘食。也就是这遭遇,造就了他十分珍惜自己的才华,而不顾人际交往之微妙。他是一个直性子,敢做敢言,对于那些昏暗腐败的现象他忍不住不说。而当时刘禅跟黄皓互为表里,贪图享乐,沉溺酒色,大兴土木,朝野一片黑暗。谯周就忍不住了,就上疏劝谏:昔日王莽,玩弄朝政,不得人心;当时很多豪强都想争夺政权,以更始皇帝刘玄和公孙述的实力最强,可惜他们都贪图淫乐,肆意恣欲,不关心民间疾苦,丧失人心,最终失败。而汉光武帝刘秀从善如流,体恤百姓,深得人心,最终兼并诸侯,成就帝业。希望刘禅能仿效刘秀做个好君主。

  可是刘禅不听啊,而且还认为谯周打扰了他的雅兴,于是将他从太子家令的位置降到中散大夫。无疑,这对谯周的政治生涯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打击。而正是朝野昏暗,自己又不得意,于是乎就造成了他倡言劝降的理由,后面也会提及。

  谯周劝降,言之凿凿。
  回到朝堂上的讨论,谯周是这样引导刘禅一步步归顺曹魏的。

  首先,反对投降东吴。“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自古以来天子就没有寄人篱下的。“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曹魏能吞并东吴,而东吴弱小,是不可能吞并曹魏的,所以最后胜利的也只能是曹魏,既然这样,何必投降东吴为一辱,东吴被并之后再投降曹魏为二辱呢?

  而面对南中之退路,谯周反驳道“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南中可以投奔,但是要早点计划,现在都是一群只管自己性命的小人,他们都不知道会不会生变呢?怎么还会跟你去南中呢?

  而且还加点筹码“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南中人乃是蛮夷,是诸葛亮发兵征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他们才臣服的。他们本来就不是自家人,我们这么多人去,吃饱,征税,他们肯定是因为负担加重反叛的,所以去不得。

  有人说了“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邓艾要是不接受咱们的投降,要杀我们的头,怎么办呢?谯周分析说,不必担忧,“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东吴还没有投降,曹魏为了降服东吴人心,肯定会优待我们,以此为榜样和范例作为东吴人看,这样才有利于曹魏对东吴的顺利征服。

  这段话是重点,一则肯定了邓艾会接受蜀汉的投降,二则给大家吃了定心丸“大家别急,投降之后待遇只会比现在好,不会比现在差”,于是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了谯周的观点。也许是因为利益的关系,反正蜀汉大臣听到投降之后自己不但能保命而且待遇还要好,都没想到要抗战,都想着要投降曹魏了。

  正是由于谯周劝降,因此很多人都骂他,说他是卖国贼,蜀汉因你而亡。骂的狗血淋头。但是,如果从谯周的生前记录来看,他并不是一个行为道德有问题的小人,相反,他在某些方面还是个正直的人!比如刘禅沉溺酒色,他就敢站出来直言进谏,一点都不怕刘禅恼羞成怒,降他的官职。这点在当时黄皓权倾朝野的时候,是难能可贵的。而谯周一生专研儒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这是任何一个得道的儒学家都遵循的终极理想。
  
  《仇国论》看谯周
  那谯周何为要主降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谯周写过的一篇文章叫《仇国论》。

  257年的时候,谯周就跟尚书令陈祗展开精彩骂战,尚书令陈祗是谁?大家应该知道吧,他不是什么好东西,宦官黄皓就是他一手捧起来的。可以说跟黄皓是一丘之貉。而谯周竟然站在他的对立面跟他抬杠,看来谯周也不是同流合污之辈,相反是个大义凛然之人。

  他把自己跟尚书令陈祗的对话写成文章,就是《仇国论》了。他劝谏后主要体恤民众之艰苦,不能一味穷兵黩武。举例周文王养民得以为王,勾践与民生息得以灭吴,所谓“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再这么穷兵黩武下去的话,必然“土崩势生”。可以说,当时谯周已经对当时的蜀汉心生不满,但是他既然能在朝堂之上说出来这些话,就表示他心里依然还是为臣子,忠臣事的。

  至少,儒家出身的谯周以修身齐家治国为己任,士为辅佐,安民,乐道。因此谯周一开始或者说很长一段时间都心系汉室,为了蜀汉将来是忧心忡忡。不过黄皓专政,良士多不能全,很多正直的人要么被杀,要么被迫害,要么被放逐,朝廷已经是行将就木,落日黄花了。

  而导致谯周内心对蜀汉不满的基本因素是什么呢?有两个,一个是利益不均,一个是民心叛逆。

  利益不均,益州憋屈,谯周盼蜀亡。

  而诸葛亮把握朝政的时候,看到了这个问题,认为这对蜀汉政权稳定来说,是一个隐藏的威胁。所以,他开始着手去改善跟益州本族之间的关系,而让更多益州集团的人进入蜀汉政治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只有更多的益州人士当官,才能从体制上让他们有更多维护和谋取利益的手段。谯周就是这个时候借助这个机会,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进入蜀汉政治中心的。

  跟诸葛亮苦口婆心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当属刘璋对益州本族的提拔。
  这又是很早以前的事,当时刘焉被任命为益州长官,可是他来了之后发现,益州本族的政治立场十分顽固,而且不接受外族的刘焉。当时刘焉十分苦恼,虽然是名正言顺的长官可是手上没有兵权,只是被架空的官衔而已,益州本族不服他。可是上天貌似挺眷顾刘焉的。东州发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大家就想到要去投靠益州的刘焉,以为以前刘焉在东州当官,政治清廉,走的时候很多人都舍不得他。东州将近一百万难民入蜀,刘焉大喜,将他们的精锐抽取出来组成自己的军队,从此在益州做了地头蛇,没人能与他抗衡了。

  可是刘焉不懂得去改善跟本族的关系,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关系一度很紧张。刘焉死后,刘璋即位。刘璋虽然称不上是乱世枭雄,但是也是一个能人,不过仁心宅厚,过于迂腐,不适合政治斗争和军事博弈。他看出了端倪,于是积极改善跟益州集团的关系,也是提拔了很多益州人当官,比如张松等等。

  如果说刘备是当年的刘焉杀入益州占地为王,那么精心勤恳为了大局而奔波的诸葛亮就是当年看到矛盾积极解决的刘璋了。

  但是诸葛亮是否有阻碍?肯定是有的,当时荆州集团在蜀汉政权体制中是称霸半边天的,而尽管诸葛亮用心良苦,但是迫于荆州势力根深蒂固,益州集团的政治利益得不到根本的改善。直到诸葛亮死后,益州本族的政治窘境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郁郁不得志,利益不均匀的益州集团开始将深藏已久的抱怨和激愤通过各种方式悄悄传播,毕竟蜀汉王朝还在,但是受到影响而形成骨子里反汉的人不少,谯周就是其中一个!

  而利益受损的益州集团当然从心底就不喜欢蜀汉政权,他们就喜欢蜀汉早日结束他们的统治,让自己能重新掌握益州。所以,当邓艾大军到来的时候,相比谯周心里是很兴奋的,可谓是翘首以盼。这下蜀汉可以走人了吧。 而事实证明,谯周他们的算盘打得炉火纯青,刘禅投降之后,荆州和东州集团都被调到中央去了,益州集团留了下来,所以他们的算盘可以说是得逞了。

  百姓甚苦,民皆菜色,谯周预言灵

  而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蜀汉统治下的益州常年出征,而且失利居多,损失惨重。兵员都是从益州补充,导致壮士牺牲沙场,老丁无力耕田,人民生活很苦。怎么证明呢?当时出使蜀汉的东吴官员薛珝回来之后就对孙休说“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正义的声音都没有了,百姓脸色蜡黄青黄营养不良,这样的蜀汉早晚会灭亡。而到了姜维时代,姜维更加是个穷兵黩武的人,他连年打战,

  从年初打到年末,打得蜀国国库空虚,兵力受损。可见,当时的百姓对蜀汉政权其实是有很多的怨言的。而《仇国论》里谯周就说过“军旅数出,百姓凋瘁”,战争太频繁了,百姓税负过重,人丁减少,自然就不乐观。

  所以说到底,谯周是益州集团的话筒,他所作所为是代表着益州本族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当时蜀汉已经失去民心,而谯周劝降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曹魏是最适当的,也是最符合趋势的选择。

  而在投奔东吴或者投奔南中,谯周估计也都想过了。曹魏一家独大,天下一统已成定局。还不如趁早煽动刘禅投魏,换取司马懿对益州集团的信任,能有机会再度坐稳益州,回归故土,不让外人蚕食呢?
 

乐趣网 卧龙吟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wly/

乐趣网 H5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卧龙吟


上一篇:千古名相——诸葛亮北伐其实成功了  
下一篇:三国人才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