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以为《孙子》的核心思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只看教科书的祸)当时就有一个疑问:精于《孙子》的曹操怎就没见“不战而屈人”?重要战役全在战场上解决。最近看完《孙子兵法——曹操注》恍然觉得,“不战而屈人”只是孙子的一个理想而已。
纵观《孙子》,所写俱是征战需注意的各方面因素,其中《作战篇》还详细说明了战争,尤其是持久战的对国家的危害。一本所言俱有物的兵书,惟独《谋攻篇》中“全国为上”之类的“不战屈人”的战法却写得空洞无物,提出一个美好的目标,但却无一句具体的阐述。这使偶联想到Marx之于共产,也是在充分研究资本主义的缺陷后,提出一个不知如何实现的愿望。
联系孙子斩吴王妾的故事和孟德一生用兵的经历,偶以为,《孙子兵法》的精要在于严酷的军法约束和战前对敌我形势的充分估测。
孙子有句话说:“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其实已经暗示了严峻军法的必要性。怎样才能把一支军队约束成一个人那样?唯有严酷的军法。只有当“军法重于一切”的思想根植于每个士兵的心中,整个军队才能够达到高度的协调性。仔细分析《地形篇》、《九地篇》,不难发现,这两篇的核心其实是对不同状况下士兵的心理进行剖析,而不是单纯的分析地形。这其中有相当的“愚兵”思想。《九地篇》中“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说的尤为露骨。怎样才能顺利完成“愚兵”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严峻的军法约束——曹操治军的要点。当士兵能发自本能服从命令的时候,他们不但没有了私心杂念,对外面事物的前瞻性也几乎丧尽了。这个时候,主帅说前面是死路,他们就死战;主帅没有下命令退,他们就可以死守;主帅要星夜兼程赶路,他们就可以一日一夜行300里。
反观官渡,长坂,曹军不单取得了胜利,而且突破了兵书上的禁忌。官渡一战,曹袁兵力对比悬殊,曹军粮食匮乏,但曹操军就是挺住了,袁绍军反而先行溃败。不管从敌兵力对己方士兵的心理压力,还是从战场地近故土,或者是粮食不继对士气的影响上来看,曹军都是数犯兵家大忌。但嬴家是曹操,赢在士卒的高度服从和信任。长坂一战,曹军精锐一昼夜赶路300里,按《孙子》,“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但败者却是刘备,而且是一击既溃。到不是孙子错了,曹军的战斗力,已经超越古之名将的队伍了。这亦是曹操料敌制胜的典例。
“兵无常形”,死的思路总有破绽可寻。刘备估计曹操赶不上,一天行“几十里”也不担心。曹操看穿了他的意图,反兵法而行,全速追击。备军本就是惊弓之鸟,随行的几十万百姓更不用说了。一看到曹军飞驰的尘土,这支队伍立刻就陷入了混乱。这一切尽在曹操的预料之中。尽管这5000疲惫之师已强弩之末,但他们不战而胜。大耳恐怕还没搞清楚状况就匆匆逃离战场了。
纵观曹操一生,白马纵骑,冰水夜筑城,奇谋层出不尽,且多临阵而为,更能在打仗前就就充分把握敌军统帅的性格和优缺点,可以说料敌制胜这一点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曹操纵横天下三十余年,非天意,人力也。
然而孙子的这两点精髓都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战场风云,变化多端,不可能一一细究;纵使细录下来,也不免篇幅繁臃,精要不显。这两点能同时领会并灵活运用的,三国仅曹孟德一人而已。
插入两点:
1、诸葛武侯法制同样以严峻著称,其将兵也沙场无敌。似乎与孟德有异曲同工之处。
2、游牧民族天性单纯强悍,平日散居,会猎时则无比团结,战时殆亦如此。强兵之法已得其半,农耕民族之屡败,盖亦出于此。
乐趣网 傲视天地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astd/
乐趣网 H5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傲视天地
上一篇:东方霸主,三国曹阿满
下一篇:七星宝刀于曹操的故事